藝術家介紹 - Dominique Sutton 多米妮克 蘇譚


藝術家 Dominique Sutton多米妮克 蘇譚,在過去二十年來不斷地鑽研技藝,其大型作品經驗包含偉里斯克里克(Werris Creek)的澳洲鐵路紀念館以及2000年雪梨奧運所設計的雪梨塔雕塑,多米妮克累積製作大型公共雕塑品所需的精湛專業,廣受讚譽與稱許。

《身心靈的歡慶力量》 Dominique Sutton

作品設置地點 : 板橋國民運動中心





創作理念

武術,不僅為比劃武功、強身健體,還有歡慶鼓舞、祭典娛樂,同時也是身、心、靈的健全發展。武術,蘊含著東方哲學思維,以太極哲理為精髓的太極拳,以陰陽八卦化生觀念為理論基礎的八卦掌,以五行學說為理論思想原則的形意拳,以及以孫子兵法為指導思想的武術技擊戰術等,都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說明武術在道與武的結合中,其力與美的展現,也得到深層次的轉變,它所體現的哲學精神與文化內涵也是中國武術的魅力所在。這也因此,即使時代更迭,武術仍為亞洲地區相當普及的一項運動。


藝術家Dominique Sutton多米妮克 蘇譚,在過去二十年來不斷地鑽研技藝,其大型作品經驗包含偉里斯克里克(Werris Creek)的澳洲鐵路紀念館以及2000年雪梨奧運所設計的雪梨塔雕塑,多米妮克累積製作大型公共雕塑品所需的精湛專業,廣受讚譽與稱許。她汲取過去為奧運會場創作的經驗,了解板橋運動中心以及其鄰近社區運動社團的發展,而提出了這件專為板橋運動中心,也是為了台灣而創作的作品。


台灣對於武術的愛好與文化上的認同,在小說和電影的世界裡大放異彩,成為全世界認識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而在日常生活裡,也相當普及,武術,不管是菁英的運動競技,還是一般人的強身健體,都是我們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澳洲藝術家掌握這項精神,化為板橋運動中心的公共藝術創作形象,創作成大型公共人形雕塑,成為新的藝術地標。




藝術家介紹 - Edwin Cheng 鐘偉光

藝術家 Edwin Cheng 鐘偉光戮力透過藝術性的介入於特定環境,創造感性及難忘的經驗。藝術家擅長運用多樣性的方式,對當代美學的表達進行探索性的追尋。

《 肢體智能》Edwin Cheong

作品設置地點 : 板橋國民運動中心


創作理念

Edwin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認知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加德納認為,過去我們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不但忽略了智能與天賦的多重面向,各類智能被理解以及可被激發的潛力,也遠遠被低估。不同的人應當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踏員的肢體能力(肢體動覺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因此,人的智力應該以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方式或製作(fashion)生產的能力來當成量度的標準 。


在各種智能當中,肢體智能不僅常被忽略,甚至被當作一種純粹的技能,無需高超的智能,一般人常常以為運動不需用腦,四肢發達,就代表頭腦簡單。但根據加德納的研究和越來越多的實驗顯示,事實不然,肢體的發展,不僅需要身體肌肉骨骼的先天條件配合,更需要精密高度的腦部神經協調,以及對社會文化的睿智理解,方能臻至化境。舉例而言,被譽為“現代舞蹈之母”的伊莎貝拉鄧肯,她給墨守陳規的古典舞蹈世界帶來了自由靈動。她還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和女性權利倡導者。一個籃球運動員,不僅要有優越的體力,準確的肢體技能,還要有戰略性思考以及迅速反應瞬間即變的情勢的能力。這類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運動員的肢體動能智能絕對是被賦予了極高的天賦,使他們可以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而且他們了解如何利用這個能力去與環境互動,並創造出美的力量、美的速度,與美的技藝。而當代運動科學發展,自然的規律,以及中外傳統所傳承的技藝,都持續在啟發人類的肢體智能,不僅在美與力的追求上,更臻精熟與多變。


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便闡述了這種形式的意識,身體智能的開發,追求美與靈敏,力量與境界與意義的表現,多面向的先天智能與後天訓練,在美與均衡之中,完整的呈現出來,猶如雕塑在律動之中表現的美麗詩意,隨著自然的風運動,猶如人類隨著上天給予的天賦互動起舞。


《少年金剛》 劉柏村

作品設置地點 :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創作理念

距離是一種觀看空間的方法,以化約真實成為微型的空間。<少年金剛>之身軀是一種設定的放大尺寸測量的概念所打造,它明顯大於一般人身度高尺寸,這些看似相同或相似的運動員形象,其實是由五種運動姿態複製出的形象,其型態建構的方式如地形圖般由外而內的重複描如剪影般的方式,在此藉由雷射切割的方式,在其輪廓左右保留線條的空白使得作品翻轉的銜接點不被切割。因此在整個拉開之後,各部位相接一字排開的型像宛如一種群組的狀態,隨著拉開角度的不同,實際上卻是各個胖瘦不一,每組的運動員群像又擁有著各自的姿態,產生於複製概念之中的鋼鐵化身,於此又擁有了獨特的樣貌與意涵,並不斷地向前推展延伸,以召喚一種難以言表的現世意象,一種人類身體處於工業文明之隱晦的狀態。



本次作品,利用金屬媒材及剪影手法轉嫁圖像於工業機具切割的應用,強調人與與業社會的關連。其形式內容及方法如下:


剪影參照


此次系列作品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剪影藝術方法與觀念剪影的思維表現,通常是對物體外在輪廓線的描寫刻畫,基本上在民間另一說法稱剪紙:其形態如同光線照射在物體身上,所產生影子的效果一般。也就是說「剪影」或「剪紙」的表現方法,是參照物體所留下影子的狀態做為創作表現的基礎。事實上,剪影一直是東西方民間普遍流行的文化藝術表現之一其題材大都以神話故事、喜慶文圖,或大自然的山水、花景及蟲魚鳥獸或生活中所見所聞之事物,樣式多、數量大、流傳面廣。例如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喜慶節日,剪影應景,常運用建築裝飾如房子內牆壁、柱子、門窗、燈籠等等的裝飾點綴, 或宗教儀式方面,如神明所用供品和祭祀祖先的裝飾物,亦或被用於儀式的一部分,頗具象徵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剪影也都運用於各式各樣的禮品物件作點綴裝飾之用,甚至剪影本身也是作品,如是市集中除了一些吉祥如意的意象造形外,也有現場專為個人人像現場剪影的表現。因此,今日剪紙的面象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傳統格局之莊戶人家的小院,走入都會文明廣闊天地的現代設計領域中,如在產品包裝設計、工商廣告、室內裝潢、服裝設計、櫥窗設計、書刊封面、郵票設計、連環畫、動畫等各個方面都有它的足跡;反應另一種民間習俗文化創意的結果。


傳統上,剪影藝術運用的媒介通常是紙張,是一種純手工操作的表現結果。基本上,剪影藝術是利用剪刻後之拼貼組合圖像的方式,在視覺表現上,其形式具有其獨特的美感素質與觀賞性,呈現簡潔、單純、明快、細緻的特殊風格,表現了一種樸實無華的特徵精神。剪影藝術在製作上,工具簡單且具便利性。剪影藝術的基本技法分為剪刀剪影和筆刀割製方式。剪刀剪影或筆刀割製方式除了根據一定的圖案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其最大屬性優勢就是一次可以製造加工複製多個剪影圖案:紙張折疊之後同時剪刻,能形成對稱或連續的規矩圖案,因此紙張的折疊方式,也會改變剪刻後的效果。較普遍的折法是沿著中軸線或對角線,採對折或連續對折的方式,配好樣稿的圖案設計,剪刻之後即會有意想不到的圖案變化。剪影以其線條建構圖像,以簡馭繁的線條中帶著有趣的景深變化,其虛實相對法則,簡單的視覺語彙,回歸簡約精神,以其簡潔輪廓線所形成之樣態,在流暢的線條中,非實即虛的世界裡,處處充滿空間的存有性與想像力,充分體現了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虛實對應


雕塑本體存有形式是為「實」「虛」的架構關係,意旨物質形象的整體結構,其含意涉及作品中有形、無形之各種實質存在的表現,是作品形態與空間存有之對話關係。因此需由形式來確立,說其為有必定是實,但是需引伸「虛」的力量價值意識,所能立即被身體感知理解。因此實指為實體存在,無虛將是充滿過溢,虛是抽象而無實是難以單獨存有。事實上,剪影是一種虛實空間 的表現,剪影圖案線條分為陰刻與陽刻,陰刻線是將圖樣形象的線條剪掉或刻除,也就是虛線雕空的陰紋圖案,留下紙面實體與鏤空穿透線條形成強烈對比。陽刻線則與前者相反,只留下所需花紋的實體線條,其餘實體部份均被剪掉或刻除,形成實線的陽紋圖案。它是一體兩面,虛是實的容器物含物體的外圍與物體的內在同時性,兩者無法獨自單一存在產生意義,也就是形式需要被具體的實來闡釋,而虛是要由實來產生其意義的創造條件。因而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其主要面對的是物質量多量少與空間之比例多寡的虛實問題,是涉及其主體訴求的內容。雕塑講結構其內在的疏密間的實在與空白呼應結合,使空間產生具體意義。所以「虛」與「實」是一種結構關係與組合形態,強調虛實互補,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是疏密厚薄、凝重輕盈,這之間路徑及次序走向,是迴然不同意義。它是一結構邏輯性混和體。一般此現象稱之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是實虛相映所產生空間靈性的境界。

《太平洋的風 》 SANFTE STRUKTUREN

作品設置地點 : 淡水國民運動中心

創作理念


淡水面臨大洋,此地理位置對台灣歷史發展影響深遠,藝術家創作呼應此在地特殊性,並向他所欣賞的台灣音樂家胡德夫致敬,以其歌曲《太平洋的風》為名,並依著向下沉降的地形景觀,作品向上延展伸展,展現海波綠波融合的優美壯麗地景。襯映淡水地域的河光山色,創造一個歡慶自然之美的自由之地,成為淡水運動中心戶外空間遮蔭休憩之處,同時呼應淡水的環境保育意識,無疑地註記為永續綠色精神的象徵符碼。


作品提供運動後的人進入休息沈澱,在精神面向上,體會另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的感受。這件作品,銜接室內運動休閒與戶外寬廣的休憩綠地,讓運動在室內室外,都能愉悅地進行。在廣闊的草地上,提供陰涼的庇蔭,讓運動的人,可以在藝術作品之下休憩乘涼,與自然一同調整呼吸吐納。




藝術家的作品,向來在自然有機之中蘊含邏輯與秩序的精神,這個藝術作品,也像一個超大的苞芽自地底冒出,呼吸、然後開展、茁壯、成長,成為一片可以包容、含納多元生物的完整小生態系統。


在此案,配合運動中心的公共藝術設置,人們運動,身體自由的伸展呼吸,與自然的各種元素互相交融,感受風、感受自然的正向能量、感受成長。


公共藝術作品,並不僅是展現美學的載體,更能創造人們互動的平台,真實地融入日常生活的場景,淡水運動中心基地設置的《太平洋的風》作品,重新詮釋休憩停歇的場所。作品造型呈現向外展開,增加柳樹的遮蔭面積,讓人們更能親近作品。也許,在炎熱的夏日中,我們會急於進入館內的冷氣房解暑,卻錯失了讓身體感受自然、與大自然一起呼吸的機會。這件作品,將是使身體與大地、動植物生態一起呼吸吐納的藝術。


藝術家介紹- SANFTE STRUKTUREN


團隊成員:

MARCEL KALBERER、WOLFGANG ZAUMSEIL、DOROTHEA KALB-BRENEK、ANNA KALBERER、BERNADETTE MERCX

25 年的創作

Sanfte Strukturen 運用柳樹樹枝做為創作媒材的活建築已有25 年了!基於1984 年我們的創意、願景和想像力激盪經驗,在1985 年種植了第一個建築體。1988 年我們發展
出綁束柳樹枝的技術是採自蘇美人在美索不達米亞上以蘆葦為材質的建構工藝技術。從那時開始,我們不斷在社會性的互動和後續種植照料的歷程中,陸續在德國、瑞典,比利時,波蘭,奧地利,瑞士和美國,完成了超過六十座柳樹枝的活建築裝置創作。


奧爾世界宮

奧爾世界宮,於1998 年3 月4 月,由我們團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300 名志工建成。在以社區為主的自然建築過程裡,此”種植”方式表現可調動的潛在能量,Sanfte Strukturen 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們協助Marcel Kalberer,在建構過程中,引導眾多志工工作。建築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宮殿本身也很快成為社區辦理慶祝活動的中心。以滿月活動為例,從開始到現在,已吸引了超過80,000 的人次。每一個活動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各類文化活動或燈光裝置。在魏瑪和瑙姆堡間的恬靜鄉野間,奧爾世界宮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和必觀賞的旅遊景點之一。今天,作為第一個活柳樹宮殿的奧爾世界宮被稱為“所有柳樹宮殿的母親”。



活建築
活建築,因它的成長、不斷變化和轉型,使得它常被視為現代教會的建築符號。但建築空間四面開放,更勝於基督教會,具有開放性象徵。建築結構的風格與形式,是歌德教堂的植物形式之遺緒。建築與自然對立的消解,建構與結構的融合,使人著迷,並沉思和讚嘆活建築的美和生命力。

這嶄新的經驗,對建築之自然的敬仰,反映當今這已無神祕感的世界對奇妙美好的需要。隨著與各類團體與志工(兒童,青少年,失業,移民,殘疾者和退休人員)的社會合作建構經驗,這項社會和世代間的互動,使建構的場域轉變成令人嚮往的地方,大家在此可會面和溝通。類似中世紀教堂建築師所建的小教堂,和活建築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解釋了為何活建築能如此成功。




藝術家介紹 - 劉柏村


藝術家劉柏村擅長於物件的場域氛圍形構,作品中交融社會面向、雕塑藝術歷史脈絡等議題的評議或闡述。近年來他以金屬創作為創作主力,現代工業製成的金屬材料、科技化的技術應用,均納為他的創作奧援,利用直接焊接或雷射切割的方式進行創作,反應了現代工業與科技文明下的社會樣貌與人勞動方式的改變,甚而他在創作中加入機械動力、聲音與燈光,藉由這些元素所創造出來的意象與感覺,強化他所覺察體驗到的當下社會狀態與時代精神特質。

藝術家介紹- 柯濬彥


畢業於淡江建築系的柯濬彥,2007年新建築人獎佳作,曾任南港遊樂園、與實構築ing建築展之展場設計。擅常於空間之規劃與視覺設計,為跨領域之新一代藝術新秀,純粹而而不加掩飾地展現手法,讓作品融合於空間情境中,闡述其建築觀點下的藝術介入,適輕或重地接觸觀看的民眾。